2021年1月13日星期三 。今天,中午吃过饭,我到多媒体二室,参加了三年级和六年级快报小记者的活动。
这次,讲的是炭精画,由陶通老师给我们讲的,陶通老师为了传承这门技艺开始努力学习炭精画,让炭精画这门老技艺慢慢复活。说到炭精画,大家可能都不知道吧!没关系,一起来听听陶老师的介绍吧!
炭精画的起源与历史发展。炭精画是我国一古考的民间艺术,也叫“炭画”,它来源于国画,有区别于国画。它来源于国画,是因为都是用的毛笔,又区别于国画,是因为它用的毛笔,你用多少,就把上面不需要的地方,用胶水固定,不能洗毛笔,所以要准备很多支毛笔。听说在17000年前,考古人员在洞穴地面上发现了作画的木炭颜料,当时画的是一匹马。清朝年间压成粉状,用于画肖像画,肖像画要用:九宫格、放大镜。在二十三十年代,上海有了彩色的。炭精画的特点是:无需任何媒介(水、油和颜料等)的调制,而且炭精画不退色。
到了课的后半部分,老师让我们画一幅千里江山图,但不是每人都能画,老师分小组的时候,没分到我,好可惜呀!不过没事,我可以去看,做些笔记。活动结束后,我拿着本子让陶老师给我签个名,之后我一蹦一跳的回到了教室。
钟楼实验小学三13班 赵晨希
你知道什么是炭精画吗?
炭精画,又名"炭画",起源于清朝,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。它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;它来源于国画又区别于国画,不仅适合于制作巨幅人物、花鸟、山水画,还具有绘制人像的实用性,更有“细腻动人、层次丰富、永不褪色”的特点。
炭精画,顾名思义,它的主要原料是炭精粉。上世纪二十年代,照相技术尚未普及,画一些宗祠需要的祖先画像,画匠需要听取绘画对象的生平情况,根据想象作画。那时,炭精画的颜料非常简单,就是普通的锅底黑灰,所画内容也较为单一,通常是祖先或者虚构的神仙,以驱灾辟邪之用。到后来,炭精画技艺有所改进,主要以人物肖像画为主。当时,国内的照相馆无法放大照片,有人过世,就得请画匠根据小照片画一张放大后的遗照,画匠们常用“九宫格”将照片固定,根据“格位”画出等比例放大的炭精画像。
一个木质画架,一盒炭精粉,一个放大镜,一堆画笔,再加上一张157克素描纸,这就是炭精画师作画用到的全部工具。画一幅炭精画大概需要10款笔,小笔精勾、大笔填涂,不断更换。每一幅画,光是上粉也要画上至少两个半小时,每一笔都不能有误,必须非常仔细,失之毫厘就会差之千里。所以炭精画往往能把人的神韵绘制得更精准,这是很多相机做不到的,保持一至两百年都没问题。
如今,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,炭精画这一技艺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。对于这些优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传承下去,已经成为一种信仰,一种责任,更是我们当代年轻人的一种使命。炭精画是一门艺术,它独特而隽永的魅力,不会老去。
钟楼实验小学三15班 高嘉懿
我这个刚刚加入现代快报小记者队伍的“菜鸟”经过一节课的介绍学习,初步了解了中国民间美术——炭精画。
原来17000年前,炭精画出现了,它来源于国画,又不同于国画。炭精画以前只有黑色和白色的炭粉,用来画人,后来上海民间发现彩色的炭粉,用来画广告或照片,很受人民的喜受。人们用它画肖像,其实肖像就是照片,使用九宫格来作画。比如:鼻子就在中问,嘴巴在鼻子底下,眼睛就在两边。
课堂上,老师在电视上给我们展示了炭精画《千里江山》,那画面壮观,逼真、栩栩如生。老师还给我们做示范画了一幅连绵起伏的群山图画。现场的小记者们纷纷跟着学起来,初次尝试,画得山居然也也别有一番味道呢!
但是,后来照片或广告可以直接拍摄,画画也有了水粉颜料、水彩笔、马克笔……这些就比炭粉省事多了,渐渐的画炭精画的人就少了,现在它变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了。
第一次小记者活动,让我感觉真有趣!
钟楼实验小学 三1班 徐乾轩
版权所有现代快报小记者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 网站备案号:苏ICP备18017554号-1
Copyright ©2016 kbxjz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投诉举报热线:0519-83866216